國內銀行業一年一度的止血“年報季”正式拉開帷幕。經歷“規模趨緩,平安息差摸底,銀行業務已脫風險承壓”的零售力2024年,占5400余家A股上市公司總利潤半壁江山的困尚銀行板塊經營質效如何備受關注。
2025年3月17日下午,需定平安銀行在銀行業中首家舉辦業績發布會,止血吸引超18.8萬人在線參會。平安面對營收與利潤“雙降”的銀行業務已脫“成績單”,面對資產規模兩位數下降、零售力大幅計提減值損失的困尚零售業務,平安銀行黨委書記、需定行長冀光恒坦言,止血個人及高管團隊“壓力非常大”。平安不過,銀行業務已脫他更強調信心和定力,特別是2025年在對公業務高速增長和零售資產質量好轉方面“充滿信心”,同時在堅持既定的戰略方向和做大零售業務自主獲客渠道方面繼續“保持定力”。
2025年3月17日,平安銀行黨委書記、行長冀光恒向投資者介紹2024年度業績情況。
“大出血”之后,曾經風光的零售業務還是平安銀行的“第一業務”嗎?“‘零售做強’是平安銀行堅定不移的戰略方向。”冀光恒回應南方周末時表示,“2024年的戰略改革進展符合預期,2025年將聚焦隊伍、產品、客戶等戰略要素升級,持續升級資產端(A端)和貸款端(L端)兩大業務板塊,從高定價、高利率、高利差、高風險這種不可持續的經營模式盡快升級到中風險、中高收益、穩健且相對進取的業務模式,爭取業績企穩回升。”
如果單獨研究平安銀行2024年年報,幾乎所有數據都指向它正在向對公業務激進。比如對公業務的貸款規模、營收增速、占比和利潤貢獻度大幅提升,而零售業務在不良率和減值損失占比繼續上升的同時,其他指標全部掉頭向下。
正如該行分管對公業務的副行長楊志群所言,平安銀行對公貸款余額在2024年增長了12.4%,在可比同業中居最好水平;2025年,平安銀行對公業務仍將保持高速增長同時,有信心將資產質量保持在可比同業較好水平。
即便對公業務表現出色,楊志群口中的對公業務角色,仍然是為零售業務“補位”和“賦能”。問及零售業務是否仍是平安銀行的“第一業務”,冀光恒回應南方周末時表示,“‘零售做強’是平安銀行堅定不移的戰略方向。”面對現實與愿景之間的巨大差異和投資者的困惑,他強調,“未來的平安銀行還是一家以零售見長、以零售為主、帶有科技基因的商業銀行,這是毫無疑問的。”
曾經強勁增長的零售業務為何如此之差?冀光恒解釋,過去在順周期的情況下、經濟高漲的時候,平安銀行以比較快的方式做到了跑馬圈地,迅速做大規模和營收,在比較長的時間實現了較好利潤。但當經濟進入調整期時,平安銀行的產品策略和風險策略調整偏慢了一些,加上對疫情之后經濟是否會快速恢復的判斷有些偏差,錯失了戰略調整的最佳時機。“2023年,我來的時候,零售高風險在投資產大數是8000億元,包括新一貸、信用卡等業務。這些業務高定價、高利率,同時也是高利差、高風險,這是不可持續的。另外,由于當時的平安銀行只做L端,A端做得不是很好,監管部門也明確表示擔心,如果經濟調整的時候,平安銀行的風險抵補能力會出現問題。”
“四高”業務為何不可持續?因為不賺錢。冀光恒透露,過去平安銀行的高息差貸款產品,哪怕年化利率超過10%的產品,綜合算下來其實并不賺錢。不賺錢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平安銀行的付息成本居高不下。“在非常長的一段時間中,平安銀行的付息成本是在股份制銀行中遙遙領先的第一名,尤其是零售業務和外幣業務。”冀光恒還稱,2024年第一季度時,平安銀行存貸比一直高達99.9%,核心存款壓力很大;經過這一年多努力,現在存貸比大約在90%左右,在相對比較安全的區間,核心存款也得到較大改善。
如何降成本?調整考核導向。冀光恒表示,2025年零售的負債業務目標是退出成本倒數第一,要主動降付息成本。具體而言,如果有些分行的資產定價很低,但是付息成本很高,那就重點控制他的付息,不給它額度。從2025年前兩個月的效果看,新增存款的付息率回到了行業中上水平,特別是人民幣存款;但與對公存款相比,未來還有約40個基點左右的改善空間。
臨危受命,改革落地效果如何?冀光恒表示,過去的18-20個月,平安銀行高管層在平安集團和外腦及咨詢公司的幫助下,首先對全行戰略特別零售戰略做了系統梳理,解決共識問題,同步解決配套措施問題。他言及的配套措施中,最為重要而緊急的就是零售組織隊伍和風險管控的回歸,特別是取消事業部制。“以豎井化管理為主要管理模式的零售業務回到了小型化團隊,實際上提高了風險門檻,高利差、高風險產品規模很快向下靠攏。”
業績發布會現場,冀光恒同與會的投資機構交流。
如此大刀闊斧地改革是否會傷害零售業務的客戶基礎?在冀光恒看來,平安銀行零售業務今天出現的所有困難和問題,包括收益結構、風險等問題背后,都是客戶結構的問題。為此,平安銀行提出重構自營渠道,提升自主獲客及自主經營能力,降低對外部中介渠道獲客的依賴度;同時,重塑信貸產品體系,加快推進中風險、中高收益產品的研發和落地。
新產品的研發進展如何?平安銀行行長助理兼首席風險官吳雷鳴介紹,中風險、中高收益產品對平安銀行的未來是決定性的,本輪零售改革核心是加大中風險貸款的投放。“摒棄以前單一貸款產品的做法,真正回歸到以客戶為中心,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產品和服務體系,更好發揮平安集團的綜合金融和科技優勢,服務好各個風險層級的客戶。”吳雷鳴還表示,該體系聚焦兩個領域:消費和小微經營。第一個體系以個人信用為核心的貸款產品,以滿足個人消費或者小額經營需求,目前對外叫做“橙e貸”,正在部分分行試點完善,很快就會推廣和上量;第二個體系以個人信用疊加小微企業的經營數據和信用為核心,滿足小微企業、個體商戶包括農戶需求,目前正在內部測試階段。
銀行業務高度同質化的背景下,平安銀行上述兩類產品有何差異化競爭力?吳雷鳴強調,該產品體系將更加強調自主獲客和綜合經營,更加關注客戶綜合價值和差異化服務,重點打造更加精準的集中化智能化風控,以促進業務上量和資產質量穩定。
經過近兩年的大調整,平安銀行零售業務好轉了嗎?冀光恒稱,隨著高風險資產基本出清,自2024年第四季度以來,零售貸款單月凈投放逐步好轉,按揭、持證抵押等貸款規模已經企穩回升,付息率持續優化,平安銀行的零售業務拐點趨勢已經在逐步形成,零售業務的成績2025年會逐步地好轉。
但他強調,“零售業務的‘止血’任務已經做到了,但‘造血’還需要過程。在逆周期的時候,還需要三至五年的定力才能走出困境。。”
平安銀行高管層的最新變動則從另一個角度宣示了對零售業務加速轉型的決心。冀光恒表示,兩周前,總行班子進行了調整,深圳分行行長王軍擬升任總行黨委委員、總行行長助理(任職資格尚待監管核準),分管零售業務,不再擔任深圳分行行長;總行行長助理張朝暉不再分管零售條線,兼任深圳分行行長。深圳分行占平安銀行營收的1/4,是“老巢”,是“糧倉”,也是零售改革策略落地的重點分行。
業績發布會現場,平安銀行高管團隊回答投資機構和媒體的提問。
對此人事變動,冀光恒解釋稱,一是對行領導班子的年齡結構優化,二是加強重點分行運作,三是充分發揮年輕干部的優勢和長項。“(零售轉型)需要的是更有沖力、更有闖勁、更年輕、更有思路,包括戰略領域執行能力強的干部。”他評價王軍,“先后在大連、西安、廣州和深圳四家分行當過‘一把手’,能力和業績有目共睹。”對于張朝暉即將接管深圳分行,冀光恒也提出了明確要求:不能有任何的閃失。同時,他也希望張朝暉能夠在深圳分行助力全行零售改革等重點工作再上臺階。
目前業績不俗的對公業務將居于什么位置?冀光恒明確表示,在零售業務“脫困”的過程中,對公業務要走上來。平安銀行現階段做大做強對公業務不是應景的,更不是暫時的。“沒有一家強大的銀行在發展過程中是‘偏科’的。”他進一步解釋,“即便是平安銀行的榜樣銀行,其對公業務也是很強的。沒有開發貸就不會有按揭貸,沒有新開戶就不會有代發工資。所以現階段也是平安銀行均衡發展的一個過程。”
2025-04-17 03:50
2025-04-17 03:49
2025-04-17 02:55
2025-04-17 02:52
2025-04-17 02:30
2025-04-17 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