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下稱“金監總局”)近日針對國內7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派發一眾罰單,理財操盤近30萬億元理財規模的問鼎三十多家理財子公司的合規問題成為關注焦點。
理財子公司在面臨何種力度的罰金監管?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依托南方周末“牧羊犬——中國金融業合規云平臺”(下稱“牧羊犬平臺”)調研得知,2024年上半年,榜首不良半年榜銀行理財子公司總計“吃下”金監總局發出的掩蓋8張罰單,其中6張罰單罰金超百萬元大關。額罰由此可見,單高2023年底成立的頻詞金監總局資管司對銀行理財子公司相關違規行為監管力度不容小覷。
而在針對銀行業百萬級罰單案由中,金融除傳統貸款“三查”外,合規“虛增存貸款”和“掩蓋不良”成為觸發百萬級罰單的理財高頻詞匯。
銀行理財子公司歷來是問鼎資管界頗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罰金金融監管關注的重點。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以時間為序,榜首不良半年榜對2023年全年及2024年上半年相關罰單情況進行梳理發現,掩蓋2024年上半年,包括平安理財(全稱為“平安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等7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收到罰單,累計罰金為3065萬元。被罰主體數量及罰金均超出2023年全年。
單張罰單金額較2023年有大幅上升之勢。除匯華理財(全稱為“匯華理財有限公司”)外,其他6家罰金均超百萬元。其中,招銀理財(全稱為“招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更以850萬元的罰金問鼎“榜首”。此后依次為信銀理財(全稱為“信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750萬元)和平安理財(650萬元)等;從被罰主體重疊度觀察,建行全資持股的建信理財(全稱為“建信理財有限責任公司”)是唯一兩年連續被罰的理財子公司,被罰金額分別為450萬元和400萬元。
被罰機構數量及罰金的增加,意味著監管力度正在加強。與此同時,監管機構對理財子公司的處罰案由正在發生“由表及里”的轉變。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梳理上述兩個時間段總計13張罰單信息發現,較之2023年對計價方式和信息披露等領域的關注,監管稽查的重點開始轉向更加隱蔽的底層資產方面。
2023年,前述5家理財子公司被罰原因集中于“違規使用攤余成本計量”和“未采用影子定價”等計價方式。而2024年上半年的系列罰單案由則多為“未能有效穿透識別底層資產”和“非標底層到期日晚于封閉式理財產品到期日”等。與此同時,“理財產品信息登記不及時”和“理財產品投資資產信息登記不規范”等信息披露問題則連續兩年成為案由高頻詞。可見,監管對此方面的關注亦從未減弱,甚至有趨嚴之勢。
一位資管界管理層人士對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稱,較之銀行貸款,資管產品的結構設計相對復雜,多層嵌套導致底層資產不易識別。此番加強對底層資產的探析說明金監總局資管司對產品的關注愈發深入。此種情勢下,資管產品的合規度將得以提升。理財子公司此前一些透過包裝底層資產“渾水摸魚”的行為將逐步得以杜絕。
另一位資管界人士則表示,經濟下行期內,監管對底層資產的關注多出于對金融風險的把控。及時發現問題并計提撥備,有利于行業穩健發展及市場穩定。
在2023年金融監管體系改革中成立的資管司,為金監總局新設部門。其承擔信托公司、理財公司和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非現場監測、風險分析和監管評價等工作。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結束后,資管司曾公開撰文,資管機構應加快推進凈值化管理,及時計提撥備,對底層資產虧損根據履職情況判斷是否需確認預計負債等表態。
前述資管界管理層人士對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表示,近期,資管司向管轄范圍內機構發出《資產管理產品信息披露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對資管產品及其運行過程中的信息披露行為進行細節化約束。結合此次對銀行子公司發出的批量大額罰單,不難發現,資管司正秉持金融監管“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基調。未來一段時間,包括信托、銀行理財和保險資管在內的資管圈或將迎來更加頻密的監管風暴。
在全資理財子公司被愈加嚴監管之際,銀行業表內業務合規度呈現罰單數量和罰金雙減局面。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依托“牧羊犬平臺”數據對比得知,2024年上半年,銀行業受到“一行兩局”(指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和國家外匯管理局)機構項罰單量為1203條,同比減少約20%。對應罰金為888萬元,同比減少42%;個人項罰單量及罰金則同比相若。
從機構類型觀察,向來在罰單中亮相頻繁的農商行依舊是“搶鏡王”。機構及個人罰單量及罰金均在8類被統計機構中位列第一,且各自占比均超20%。以機構罰單為例,2024年上半年,農商行累計收到超300條處罰信息,被罰金額超2億元。農商行持續暴露出因專業人才缺乏和信息技術水平落后等原因造成的業務漏洞。除農商行外,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等主要金融活動主體亦是被罰頻次較高的監管對象。
為更精準比較機構受罰程度,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以“百萬級以上罰單”及“20家系統重要性銀行”為觀測指標調研發現,2024年上半年,20家系統重要性銀行均“無一幸免”收到監管的百萬級以上處罰。其中,交行收到的百萬級以上處罰信息最多(10條),其后依次為建行(8條)和中行(6條);被罰金額上,平安銀行因之前“斬獲”金額超6000萬元的天價罰單而位居榜首(7472萬元),此后依次為交行(1910萬元)和光大銀行(1294萬元)。
與此同時,包括興業銀行、華夏銀行、寧波銀行、江蘇銀行、廣發銀行、上海銀行和北京銀行等7家股份及城商行則各收到1張百萬級以上罰單,對應罰金均在500萬元以下。
20家系統重要性銀行占國內銀行業資產規模六成以上,其多項經營指標在同業中相對領先。
觸發百萬級罰單的案由是什么?除傳統貸款“三查”外,“虛增存貸款”和“掩蓋不良”成為諸多罰單信息中的高頻詞匯。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調研銀行業累計191張百萬級以上罰單案由發現,“虛增存貸款”作為關鍵詞出現的頻率為14次。上述5家銀行中,4家被罰案由涉及此項,具體被罰機構為建行河南分行、交行義烏分行、中行洛陽分行、中行揚州分行和光大鹽城分行等。其中,中行洛陽分行的被罰案由則更為具象,被明確指出“為完成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任務目標,通過存單質押等方式發放無真實用途貸款”。可見,受市場資產荒影響,即便是國有大行亦受到貸款需求不足的影響。此種情形下,監管對于資產虛增一事的關注實為對資金于銀行體系內空轉的精準打擊。
“掩蓋不良”亦是2024年百萬級以上罰單提及的高頻詞之一。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檢索發現,前述191張罰單對應案由中,“不良”作為關鍵詞出現12次。如,漢口銀行和江西瑞金農商行等分別以“以貸還貸、以貸收息、利息掛賬”和“借新還舊”等方式掩蓋不良;齊魯銀行和都江堰金都村鎮銀行則通過“以信貸資金購買不良資產”和“違規發放貸款用以承接不良債權”等方式。類似套路均能達到粉飾銀行資產質量目的。
一位銀行界資深人士對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表示,作為典型的順周期行業,在風控水平恒定的情形下,銀行不良率與經濟周期呈正向關系。經濟下行期內,不良率的抬升考驗銀行風控水平及盈利能力。有關部門于此期間加強對資產質量的監管,可在一定程度上杜絕更大的風險隱患。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觀測不同類型銀行近年不良率走勢發現,2021年至2024年一季度的13個季度值中,農商行不良貸款率一直超3%,最高值出現于2021年一季度,為3.7%, 遠高于在“1.59%-1.8%”區間浮動的行業均值;除農商行外,城商行的不良率水平也在6類銀行中居高,被觀測周期內均高于行業均值。從動態趨勢觀察,民營銀行及外資銀行不良率有抬升之勢,國有及股份行不良率近年走勢下落。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認為,作為監管備受關注的指標之一,不良率可有效反映銀行的內控及風險識別能力。農商行和城商行于此項指標上表現不佳,并不是其透過各種花樣套路掩蓋資產質量的理由,反而應該借此加強修補自身于相關業務領域的短板,進而實現正向提升。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上海昊昌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