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最后一個工作日,新規《小額貸款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下稱“小貸新規”)正式頒布施行,撤退其中明確規定,入局網絡小額貸款公司對單戶用于消費的新規貸款余額不得超過人民幣20萬元。此要求與分別于2020年及2024年實施的撤退《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和《消費金融公司管理辦法》相關條文保持一致,對標銀行業普惠金融標準。入局由此,新規中國互聯網小額貸款市場的撤退監管制度框架實現閉合。網絡小貸行業從“野蠻生長”轉向“合規發展”。入局
小額網貸業務以個人在線發起申請、新規以消費為目的撤退、完全在線審批、入局無抵押擔保、新規單筆授信最高20萬元人民幣等要素為共同基本特征。撤退因其廣泛的入局客群覆蓋、快速的審批放款和直接的拉動效果,小額網貸正在金融業支持消費振興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亦正成為廣大消費者越來越頻繁使用的金融服務。
若以小額網貸的資金規模角度比較,商業銀行是絕對主力軍。銀行卡支付、銀行卡授信(包括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下同)和個人消費貸款業務是商業銀行支持消費的主要抓手。僅2024年前三季度,銀行卡消費業務實現交易2556億筆,金額近100萬億元。
以發放個人消費貸款為核心主業,并可在全國展業的消費金融公司亦是小額網貸市場重要參與者。截至2023年末,31家消費金融公司總資產和貸款余額均已突破1萬億元,累計發放消費貸款超5.6萬億元。
以小額貸款公司、互聯網平臺機構、金融科技公司為代表的消費貸款新興勢力則正成為小額網貸市場不可忽視的力量。包括騰訊、字節跳動、京東、美團、滴滴和百度及攜程在內的頭部互聯網平臺機構均憑借旗下小額貸款公司涉足小額網貸業務,部分機構累計放貸規模已超過2萬億元(不含助貸業務),其中絕大部分是個人消費貸款。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歷時近兩個月對上述三大類機構調研發現,伴隨小額網貸行業監管制度日趨完善,2024年以來消費金融公司和小額貸款公司工商登記變更頻繁。其中既有小額貸款公司數量的持續縮減,也有京東這樣的互聯網電商巨頭接盤消費金融公司,還有知名上市公司和保險機構悄然“潛伏”,呈現出“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星夜趕考場”的局面。
國內互聯網貸款最早出現可追溯至2007年。當年6月,阿里巴巴與建設銀行首次發布網絡聯保貸款,4家網商獲得120萬元貸款。2010年,阿里巴巴獲批成立首家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突破了傳統小額貸款公司在業務范圍上的區域限制,網絡小額貸款由此成為特殊的行業類型。政策環境支持下,各地小貸公司蜂擁出現。2012和2013年,全國新增小額貸款公司數連續兩年超過2000家;2015-2016年,小額貸款行業公司數量一度近9000家,從業人員數量接近12萬人,貸款余額接近1萬億元。
正是從2015年開始,監管層開始出手整頓和規范小額貸款行業各種亂象,更首度對作為新型借貸模式的互聯網小額貸款明確監管要求和監管主體。同年起,全國范圍內小額貸款公司數量和新增貸款規模開始雙雙下滑。
2017年,針對小額網貸業務的專項整頓來臨。當年,監管層叫停了新批設立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和新批小額貸款公司跨省(區、市)開展小額貸款業務。一場全國范圍內對小額貸款公司利用互聯網開展小額貸款業務合規合法性的排查整頓拉開大幕。風暴之下,網絡小貸發展速度明顯放緩。至2018年末,獲批的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被定格在261家。
自2018年至2024年,包括互聯網小貸在內的小額貸款公司數量、從業人員規模等指標連年萎縮,山西、貴州、江蘇和河南等地大量小貸公司被取消經營資格,湖南和山東等地批量注銷“空殼”和“失聯”小貸公司,廣東、重慶等小貸公司聚集地則通過大幅提高小貸公司注冊資本門檻等方式,倒逼中小機構主動退出。僅2023年,全國范圍小額貸款公司減少1478家,從業人員減少近8000人,降幅分別達21%和14%。
截至2024年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5257家,貸款余額7533億元,同比分別減少148家、96億元,呈現連續三年“雙降”趨勢。目前,全國小額貸款公司的數量和貸款余額分別僅有小額貸款公司巔峰期的60%和78%,小貸公司從業人員數量已跌至不足巔峰期四成。整頓和洗牌之下,小貸公司集中度愈發提升。擁有強大股東支持的網絡小貸公司實力不斷提升,“馬太效應”顯著。
相對于小貸行業,消費金融公司和商業銀行的消費貸款業務發展較為平穩。
2010年,北京銀行旗下北銀消費金融公司獲頒首個消費金融牌照。歷經14年行至2023年,建設銀行旗下建信消費金融公司開業,成為迄今為止最后一張消金牌照。
截至2024年末,全國現有31家持牌的消費金融公司,合計注冊資本987億元。其中,24家消金公司注冊資本達到10億元監管要求,尚有北銀消費金融、河北幸福消費金融和盛銀消費金融等7家消費金融公司注冊資本尚未達標。
消金公司業務穩步發展。2023年底,消費金融公司資產規模和貸款余額分別達12087億元和1153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6.7%和38.2%。2024年以來,招聯、螞蟻等頭部消費金融公司業績增速有所放緩,但寧銀消金、南銀法巴消金等“腰部”機構業績快速提升。2024年上半年,寧銀消金和南銀法巴消金營收同比均實現翻倍增長。
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2022年以來,所有消費金融公司均開展了線上業務,線上第三方引流成為消費金融公司最主要的投放渠道。
較之前兩類市場主體,作為小額貸款市場的主力軍,商業銀行主要通過信用卡或發放個人消費貸款滿足消費者的小額信貸需求。中國人民銀行(下稱“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末,銀行卡授信總額22.77萬億元,銀行卡應償信貸余額為8.61萬億元,卡均授信額度3.09萬元,授信使用率37.82%;截至2024年6月末,A股上市銀行中,31家可比銀行個人消費貸款余額逾4.5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4.82%。
但商業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的消費貸款資產質量均面臨壓力。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1216億元,同比增加279億元,較年初增加235億元;相應逾期率同比提升33個基點至1.42%。
中國銀行業協會數據則顯示,截至2023年末,16家披露不良率數據的消費金融公司平均不良率2.11%;截至2024年6月末,其中5家披露不良率數據的消費金融公司中,4家不良率較2023年末上升。
在逐步規范的市場秩序中,入局和退出者均成為焦點之一,尤其是在牌照資源稀缺的消金公司和民營銀行領域。
2024年以來,至少4家消費金融公司重要股東股權出現轉讓或拍賣。其中,2025年首個工作日(1月2日),捷信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下稱“捷信消金”)調整股權結構和變更注冊資本獲金融監管總局批復。在注冊資本由70億元減至50億元的同時,原控股股東捷信集團持股比例也從100%劇降至2%。
捷信消費金融是首批成立的消費金融公司之一,也是唯一獲批的外資全資控股消費金融公司。其母公司捷信集團是全球知名的消費金融服務商,在全球9個國家開展業務。2019年前,捷信消費金融曾是首家營收突破百億元的消費金融公司。2020年因疫情影響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快速發展,捷信以線下拓客為主的商業模式遭遇重大挑戰,不僅營收劇降,貸款資產質量也大幅惡化。至2023年三季度末,該公司累計轉讓不良資產已超千億元。在此背景下,大股東捷信集團決定出售捷信消費金融公司股權。
退出者不唯捷信。2024年,四川錦程消費金融多家小股東出讓股權,其中包括馬來西亞豐隆銀行出讓錦程消金10%股權。2024年11月,海爾集團財務有限公司將其持有的19%海爾消費金融有限公司股權轉讓給海爾集團,后者對海爾消費金融公司的持股比例上升至49%。此外,神州優車股份有限公司意欲將其持有的39.25%的河北幸福消費金融有限公司股權公開拍賣,但歷經兩輪掛牌尚無人問津。
2024年以來退出民營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股權的企業和機構
2024年以來,4家民營銀行股權也發生變更。其中,江西裕民銀行和安徽新安銀行第一大股東易主,兩家民營銀行的原第一大股東正邦集團、南翔集團退出。四川新網銀行第一大股東雖未變化,但第三大股東紅旗連鎖的實控人變更為四川國資委控股的四川商投。此外,無錫錫商銀行小股東峰潤技術所持6.04%股權被法院凍結,并在網上分批拍賣。
部分知名互聯網平臺公司從小貸機構撤退亦引發關注。
2021年起,螞蟻集團將旗下2家小貸公司(分別是借唄和花唄的運營主體)的品牌、業務主體剝離至重慶螞蟻消費金融公司,兩家小貸公司目前以消化存量業務為主,不再新增聯合貸款或ABS融資。2023年,兩家公司均進行了工商登記變更,大幅降低注冊資本同時去掉了“小額貸款”業務。至2024年12月30日,兩家公司均已注銷。
2022年,京東旗下“重慶京東同盈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和“上海京匯小額貸款公司”均更名并變更營業范圍,不再從事小額貸款業務。
2024年,新浪旗下“撫州市新浪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更名“撫州市潤澤網絡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并將注冊資本從10億元大幅縮減至3億元,但仍為新浪網旗下子公司。
撤退大潮中還不乏央企。2024年,中國保利集團旗下廣州保利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先后經歷變更注冊資本(從10億元減至2億元),變更經營范圍(去掉小額貸款業務)和名稱變更(去掉“保利小額貸款”字樣)后,于2025年1月14日注銷營業執照。
中國電信選擇了另一種退出方式。2024年7月,中國電信旗下翼支付(天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選擇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其持有的“重慶眾安小額貸款公司”全部股權,占該小貸公司總股本的41.18%。
多家上市公司近年來也集體離席。僅2024年,就有寶鼎科技、農產品、三變科技、開開實業、通達股份和中山公用等多家滬深上市公司公告轉讓旗下小貸公司股權,延華智能則公告擬清算并注銷控股子公司“上海普陀延華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少數大型金融機構也曾深度涉足互聯網小額貸款業務。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查證,中國平安集團曾擁有重慶金安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湖南省平安普惠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深圳平安普惠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廣州平安好貸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珠海橫琴平安錢進小額貸款有限公司、黑龍江金聯云通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等多個小貸公司牌照。但自2020年以來,平安集團逐步縮減小貸業務規模。截至2025年1月末,上述湖南和深圳的兩家互聯網小貸公司被主動注銷,廣州和珠海兩家小貸公司股權被轉讓,重慶的小貸公司已更名并調整經營范圍,退出網絡小貸業務。目前,平安集團旗下陸金所控股僅通過“黑龍江金聯云通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繼續從事互聯網小貸業務。但陸金所控股發布的公開信息顯示,其零售信貸業務中自有資金放款占比現已不足10%。
退出成為趨勢,抑或“圍城現象”再現?
消費金融公司和民營銀行作為全國性金融牌照,一直以來備受各路資本青睞。在這場“入城出城”的戰局中,互聯網平臺、地方國資及其金融平臺成為接盤的主要力量。
上文提及的捷信消金調整股權結構變更中,京東集團旗下兩家實體合計獲批持有捷信消費金融65%股權。京東借此獲得首個全國性消費金融牌照,填補了京東金融板塊的一個空白。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還查證,京東金融旗下“金條”和“白條”業務實際是通過旗下“重慶京東盛際小額貸款有限公司”運作。2024年前三季度,該小貸公司實現營收12.78億元、凈利潤1.69億元。
而在上文提及的錦程消費金融股東變換一事中,該公司原3家民營和外資股東于2024年合計出讓約30.59%的股權,成都國資旗下天府軟件園有限公司和成都交子新興金融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悉數接盤。
在4家發生股權轉讓的民營銀行中,南昌金控和興泰金控分別接盤江西裕民銀行和安徽新安銀行相應股權,它們分別是江西和安徽的地方國資金融控股平臺。
與此同時,消費金融公司的增資擴股也不乏案例。2024年以來,南銀法巴消費金融和長銀五八消費金融均獲得股東增資擴股,其中世界銀行旗下國際金融公司2.15億元增資南銀法巴消費金融,長沙銀行及長沙市屬國企通程控股則獲批分別出資1.78億元和0.46億元,完成對湖南長銀五八消費金融的增資擴股。
2024年以來接手民營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股權的企業和機構
相對于民營銀行和消金公司而言,小貸公司的牌照稀缺性較弱。在行業整體萎縮的背景下,誰在逆勢進場接盤小貸公司?
目前暫無公開資料詳細統計小額貸款公司股權變更情況,但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根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及其他公開信息搜集整理查證,僅2024年以來,全國31個省區市38家小額貸款公司發生了重要股東股權變更,10家小額貸款公司的股權變更占比超過50%。這也意味著這些小貸公司的第一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
與消費金融公司和民營銀行的股權變更相似,在新進入或增持小額貸款公司股權的公司中,地方國資占比約1/3,成為接盤小貸公司股權的主要力量之一。接盤的地方國資中,半數為地方投資控股集團、資本管理公司或金融控股公司,其它則為各地較有實力的產業集團或國有控股上市公司。
接盤民營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和小貸公司股權者為何多為互聯網平臺企業、地方國企或其金融平臺?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認為,這是互聯網大廠和地方國資主動布局金融生態、響應政策導向的戰略之舉。
上述發生轉讓股權或關閉的金融機構多因業務增長乏力、管理不善、風險壓力等經歷困境,需要來自股東層面的持續有力支持。資本金和資源及生態協同方面的支持相當重要。當然亦有部分機構因監管要求或順應市場而整合牌照資源。
地方國資及其金融平臺接盤既是響應中央和地方對于金融穩定要求的實際行動,也可順勢掌控更多金融牌照資源,完善自身的戰略布局,希望借此支持區域實體經濟發展。
民營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和小貸公司等在金融科技和數字化能力上具有獨特優勢,地方國資可將自身技術人才、資源與金融機構整合打通,從而助推自身的數字化轉型,實現“1+1>2”的效果。
對互聯網平臺企業而言,流量和場景資源變現的前提是獲取金融牌照。申請設立新金融機構存在極大不確定性,順勢通過受讓現在金融機構股權而獲取金融牌照及相關資源,顯然更具性價比。抓住行業調整的機遇,主動尋找合適的牌照,對互聯網平臺機構而言不失為一種現實可行的策略。
在合規發展的新階段,銀行、消費金融和小貸公司三類市場主體競合情勢如何?他們各有哪些優勢長項?請繼續關注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后續報告。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上海昊昌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