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01)的圈小學《語文》第7冊中,有一篇這樣的課間課文:
校園的東墻邊,乒乓球臺的分鐘四周,圍滿了同學……球臺右邊的圈大槐樹下,一個小同學縱身一躍,課間像敏捷的分鐘猴子……操場的西墻邊,同學們在“丟沙包”,圈玩得很起勁兒……看,課間操場中間,分鐘有的圈跳皮筋,有的課間跳繩,有的分鐘踢毽子……課間活動真是豐富多彩。
教科書上的圈《課間十分鐘》,如今看來,課間全是分鐘危險、危險、危險——
近日,“中小學生連上廁所的時間都快沒了”的話題登上各大平臺熱搜。
11月3日,教育部有關負責同志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中小學校安排課間休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有利于學生調節情緒、放松身心、增強體質和防控近視。
教育部將堅決糾正以“確保學生安全”為由,簡單限制學生必要的課間休息和活動的做法。
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上,不少家長反映:課間10分鐘,學生除喝水和上廁所外,不能走出教室活動,甚至不能隨意離開座位。
山西的一位老師在社交平臺發帖:七成學生課間不出教室,20分鐘的大課間,空蕩蕩的大校園。
實際上,這一現象由來已久。早在2019年,一項針對1900余名家長的調查顯示,75.2%的家長認為身邊中小學“安靜的小課間”現象普遍,且在小學最為突出。
廣州一名家長告訴南方+記者,她的孩子上小學四年級,課間十分鐘孩子可以在教室內外休息放松。不過,學校會限制孩子串樓層玩耍,或者課間跑鬧。
從家長們的反映來看:有的學校針對課間十分鐘制定了明文規定,安排老師課間巡查,看見有出教室玩耍的學生會扣班級分數;有的學校還嚴格限制學生一天在學校上廁所的次數;還有學校雖然沒有明文規定學生在課間禁止出教室,但會口頭教育學生盡量不外出活動。
為何全國多地學校都要對課間學生活動加強約束?
為何“圈養”?因為安全。
新疆伊寧市教育局曾對一位家長公開回應說,因學校學生數較多,校方為了考慮孩子的安全問題,要求學生錯峰有序地課間活動、課間休息,并有序如廁。
廣州天河區一小學班主任對南方+記者說,學校禁止孩子們課間下樓玩耍是出于安全考慮。“孩子年紀較小,有時候玩鬧起來會跑得很快。”
此外,這位班主任還提到,每個學校情況不同,有的小學面積較小,操場不夠空間給全校學生一起自由活動,常常也跑動不開。
但學校方面的解釋并沒有得到部分家長的認可。
不少家長認為,約束學生的課間活動,主要是學校為了管理方便、減少麻煩,雖然減少了意外發生的幾率,但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對南方+記者分析說,近年來,一些學生在校園發生意外傷害事故后,學校面臨很大的壓力。
“有的地方教育部門為盡快平息輿論,事發后往往快速對校長、班主任進行處理,這看似強化學校的責任意識,但也引發‘推責式’應對出現,導致部分學校、老師選擇‘躺平’,一刀切要求學生不出教室,以此規避安全風險?!?/p>
孩子們課間十分鐘被約束在教室內,看上去貌似更安全了,健康危害卻逐漸顯現。有眼科專家介紹,小課間被“擠占”會導致中小學生戶外運動時間減少,近視概率增加;也有心理學專家稱,長時間待在教室可能會導致學生精神倦怠,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2021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要求,學校不得設置侵犯學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對學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當交流、游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置不必要的約束。
熊丙奇說,“要糾正學校的違規行為,就需要加強對學校擠占學生課間、限制學生課間行為的督查,督促學校依法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p>
此外,對于學校怕承擔安全責任而對學生進行“圈養”,出現校園安全問題時,需要理性認定學生發生校園意外傷害事故的各方責任,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就追究學校和老師的責任。學??梢酝ㄟ^加強對學生進行運動、游戲的技能指導和安全教育,降低意外發生的概率。
有家長建議,雖然存在學生安全難以保障、班額大、活動場地少等現實因素的制約,但教育部門和學校應該積極想辦法,創造有利條件,讓中小學生能夠進行適當活動,把課間十分鐘還給孩子。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上海昊昌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