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作別載難種頻長江湖北宜昌江段發現的白鱘白鱘成體。 (采訪對象供圖/圖)
最不愿看到的苦追消息還是來了。
歐洲時間2022年7月21日14:00(北京時間20:00),逃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更新報告,劇水報告顯示被譽為“長江中的生物活化石”的白鱘“滅絕”。
白鱘號稱“中國淡水魚之王”,亮紅是作別載難種頻距今已有1.5億年的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這一長江中最古老、白鱘偉岸的苦追生靈,最后一次出現在人們眼前還是逃悲19年前。
“紅色名錄對于推定物種為‘滅絕’或‘野外滅絕’十分慎重,劇水在長江白鱘和其他鱘魚的生物評估結果公布前,相關人員嚴格依照標準和流程進行了充分的亮紅評估、審核等工作,作別載難種頻確定了白鱘的滅絕。”IUCN回復南方周末記者稱。
IUCN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已建立并運作超過七十年,是國際生物多樣性的權威指標,除滅絕(EX)、野外滅絕(EW),以及極危(CR)、瀕危(EN)和易危(VU)外,還有近危(NT)和無危(LC)多個等級。
IUCN的名錄中,與白鱘一同公布的還有長江鱘——被宣布野外滅絕。長江中的鱘魚三兄弟,白鱘、長江鱘、中華鱘中后兩者實現了人工繁殖。與白鱘同為匙吻鱘科僅剩的另一屬——匙吻鱘,生活在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目前處于“易危”狀態。
實際上,鱘魚悲劇的背后是全球水生動物的保護難題。IUCN全球鱘魚再評估結果顯示,全球現存的26種鱘魚均面臨滅絕威脅,其中約三分之二的鱘魚種群處于極度瀕危狀態。“鱘魚仍然無法摘掉‘世界上最受威脅的類群’這一頭銜。”IUCN鱘魚專家組主席艾納·路維表示。
“長江鱘和中華鱘等物種瀕危程度加劇,說明棲息地功能受損等影響因素仍未消除,長江珍稀水生生物保護形勢仍不容樂觀,水生生物多樣性的恢復仍需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以下簡稱“農業農村部長江辦”)答復南方周末記者。
2002年12月,昆山中華鱘保護基地中被救白鱘正在游泳。 (采訪對象供圖/圖)
2003年,危起偉與研究團隊在四川宜賓對最后一只長江白鱘開展營救工作。 (采訪對象供圖/圖)
早先一個月,危起偉便已經得知IUCN即將“官宣”長江白鱘滅絕,但在宣布之時,他還是悲傷不已,在朋友圈轉發了5條相關消息和多個大哭的表情。
危起偉是IUCN鱘魚專家組唯一的中國專家,一直參與白鱘保護工作。他是農業農村部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
2020年1月,危起偉研究團隊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的論文《白鱘的滅絕給長江生物保護留下了什么教訓》即提出白鱘滅絕的可能性——可能已于2005—2010年滅絕,并且可能早在1993年就已功能性滅絕(即自然種群無法進行繁殖活動)。
彼時,“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上海昊昌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