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市場風云再起。銀行
2024年7月,理財力銀行理財規模持續回暖,對投逼近30萬億元歷史峰值。資者做圓桌派與此同時,負責監管利劍日益顯鋒生威:近期向一眾銀行理財子公司派出百萬級罰單(詳見7月6日《招銀理財問鼎罰金榜首,銀行掩蓋不良成大額罰單高頻詞》 )、理財力無牌照銀行理財被要求于2026年底出清、對投透過信托等通道進行“偽凈值”化的資者做圓桌派灰色操作被明令叫停;市場層面上,經濟下行周期內常見的負責“資產荒”情勢給銀行理財帶來資產配置邏輯重構的挑戰。
作為占據理財市場份額八成以上的銀行絕對主力,銀行理財子公司如何面對強監管環境下帶來的理財力各項挑戰?以穩健見長的銀行理財該如何保留低波動而穩健的優勢?中小銀行如何在日益內卷的競爭環境中分食業務蛋糕?在錯綜復雜的市場環境下,投資者應該如何做好投資理財以實現家庭財富的對投穩健增長?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就此向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國內最早私人銀行從業者、資者做圓桌派京華世家家族辦公室董事長聶俊峰深度訪談,負責試圖找到上述系列疑問的專業注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受訪者供圖)
? ? ? ? ? ? ? ? ? ? ? ? ? ? ? ?(京華世家家族辦公室董事長、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聶俊峰.受訪者供圖)
南方周末:近期,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下稱“金監總局”)資管司向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出大額罰單,且監管范圍指向更縱深處。你認為,經濟下行期內,監管趨嚴的意圖是什么?
趙錫軍:最近幾年,整個金融領域監管在持續強化。這與金融業務種類越來越多存在關系;另一方面,經濟下行期內,受市場環境影響,各類資產更易暴露風險。加強對各類金融業務監管有利于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理財業務屬于金融市場的消費品。如何使其以更加公開透明的方式呈現在消費者面前至關重要。通俗來講,讓投資者在購買它的時候,知道它的風險點在哪,并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進行科學投資。圍繞這個目標,未來一段時間,信息披露是否規范,底層資產是否符合資管新規,能否如實反映產品市值變動等都將成為監管持續關注的重點。
南方周末:你如何看待監管近期重申的理財產品“去通道化”?這會給銀行理財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趙錫軍:加強“去通道化”監管,遵循的是理財產品凈值化管理邏輯。根據資管新規要求,理財產品凈值生成應符合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及時反映基礎金融資產的收益和風險。
此前,市場上有些理財子公司為平滑產品收益,與信托和資管公司等SPV(特殊目的機構)合作,透過“削峰填谷”的方式“掩護”產品收益。與此同時,也有一些SPV同時擔任多個理財產品計劃受托人,并在交易結構端設立同一資產池,不同產品間存在利益輸送或是風險共擔的情況。
系列做法有違資管新規相關要求,難以體現產品設計者的投研能力,亦不利于投資者對理財產品進行實時有效判斷,應予以杜絕。
南方周末:監管機構重拳不斷。最近,監管機構要求無理財牌照銀行加速出清存量理財的動向引發高度關注。未來,不符合設立理財子公司的中小銀行如何應對?
趙錫軍:從近年銀行系理財公司成立時間表可以看出,銀行理財子公司牌照發放的節奏正在收緊。其實,這意味著監管層正秉持對相關業務的高標準準入門檻,未見放松。
從理財子公司的股東背景來看,6家國有銀行和12家全國股份制銀行均已獲得“入場券”。相比之下,大部分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還處于無理財子公司牌照狀態。
在目前強監管情勢下,中小銀行如果在投資管理和風險控制領域等方面達不到相應標準,很難獲得理財牌照。這也倒逼機構修煉內功,對投資者負責。有能力就做,沒有能力就不要做,因為做不好就容易發生風險。
將來,一些中小銀行可以通過跟大機構綁定,比如以代銷的方式跟大機構共同分潤,或者幾家小機構共同發起設立理財公司的方式來拓展相關業務。總之,從監管的角度來說,不管何種形式,對相關業務準入標準很難改變。
聶俊峰:伴隨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不同機構主動管理及投研能力分化加劇。較之國有銀行和股份行,中小城商行與農商行受托管資格缺乏、區域人才等要素局限,難以獲得監管頒發的理財子公司牌照。
從財富管理角度來看,中小銀行的業務結構多停留在“存款+行內理財”的相對單一狀態,獲取保險代理和基金銷售牌照已屬不易,對應的代銷業務也處于起步階段。存量理財出清后,這部分銀行的保守型客戶群體的理財需求面臨向大型銀行分流的局面。
大多數中小銀行可以通過大力發展代銷業務,建立覆蓋理財子公司、公募基金、信托、保險多元化的產品供應體系,擺脫財富管理結構中“存款立行”的相對原始狀態。高凈值客戶理財需求滿足方面,可嘗試頂端企業家客戶的事業部制運營,發揮地緣和人緣優勢,集中全行公司金融和零售銀行資源,引進外部智庫、家族辦公室、律師事務所等專業機構服務本地超高凈值企業家客戶。
南方周末:較之2022年,2023年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出現凈利潤下滑的局面。你認為導致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趙錫軍:這跟理財子公司的盈利方式存在很大關系。當前,國內理財子公司的盈利多仰仗規模,收費方式與基金的固定費率制也存在較大區別。 這種情況下,資本市場波動引發的規模縮水會進而影響理財公司收益。
從底層原因來看,理財產品規模縮水與產品結構趨同、收益走勢單向存在較大關聯。如果你的管理能力跟不上,產品同質化程度又比較高,那么理財產品回報就可能受市場基礎利率水平影響比較大。當市場利率走低時,理財產品可能因為贖回等原因出現規模縮水,進而影響理財公司收益。
出于“留客”目的,目前很多理財子公司紛紛下調產品端的各項費用,或是以提前終止的方式令投資端收益“落袋為安”。系列操作均會給公司盈利帶來一定負面影響。長遠來看,應該通過豐富產品貨架,拓寬同業代銷渠道等方式,降低公司盈利與規模波動的關聯度,將更多注意力集中于投研及展業能力等方面。
南方周末:你剛提及的理財產品同質化的現象容易解決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趙錫軍:自2007年起,國內理財市場經歷了10年較為快速的擴容,目前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發展階段,但距離成熟市場仍存在較大差距。因投資標的趨同導致的同質化現象短期內很難有根本性轉變。只有當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各機構找到屬于自己的專業定位和細分市場,投資者理財需求也更加多元之時,理財產品同質化的現象才能出現較為明顯的改觀。
在此過程中,提高各市場機構的投研及資產配置能力尤為重要。只有當市場上出現越來越多可被專業知識掌握識別的交易品種和金融工具,而不僅僅是債券、現金和同業存單,理財產品才可能更加豐富和多元。
南方周末:從盈利角度而言,以穩健見長的銀行理財如何保存優勢?
趙錫軍:在強監管環境下,部分理財產品將褪去“偽凈值化”的外衣,收益率接近真實資產價格。當資產價格出現較大波動時,投研團隊應具備靈活運用對沖等金融工具的能力,借此鞏固理財產品“低波穩健”的優勢。而不是通過一種特殊模式過濾掉波動,使收益背離底層資產的真實情況。
與此同時,資產選取方面,投研團隊應提升對標準化產品的研究能力,脫離母行信貸文化影響下的非標定式。
聶俊峰:剛性兌付保本保息、低波動穩健收益,是居民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風險收益特征根深蒂固的認知。為了維護這一“人設”,部分銀行在理財產品的設計上采用了期限錯配、攤余成本法估值等方式,但系列做法在2022年理財市場“破凈潮”中暴露了嚴重的不良反應。
從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資產配置角度而言,確定性收益與長期低波動難以兼得,但這與投資者追求穩健回報的現實需求存在沖突。在此種情境下,銀行理財可在供給側進行引導,例如拉平資金端與資產端的期限錯配,使穩健保守型投資人成為長期銀行理財產品持有人。
另一方面,投資者應逐步意識到剛性兌付固定收益時代落幕,繼續將銀行理財視作短期“保本保息”確定性產品不現實。個人與家庭應立足于風險和期限偏好,選擇不同類型底層資產的產品配置。供需兩端最終的目標是銀行理財產品體系的多元化與投資人風險偏好選擇的適配性。
南方周末:你如何看待投資者追求穩定收益與產品凈值波動二者間的沖突?這個沖突亟需解決嗎,還是讓市場自行消化?
趙錫軍:我個人理解,要同步推進。因為我們的市場比較年輕,包括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在內都有大量個人非專業投資者。這種情況下,靠投資者自己在河水中游泳,那可能會淹死。因此,肯定是要對投資者進行相關產品風險教育,并且這個工作還需要做得更加深入和廣泛一些。
聶俊峰:經歷2018年資管新規和2021年以來資本市場長期震蕩后,投資者金融理財行為更趨保守。包括相對高端的財富管理客群也呈現比較明顯的資產配置保守化特征,對沒有確定性收益的產品環境仍未適應,家庭資產配置普遍缺乏長期主義。其實這種格局放入成熟市場進行比照是不科學的。這一沖突的解決需要金融機構在加強投資者教育的同時,伴隨市場成熟度的提升而逐步弱化。
南方周末:在投資策略方面,你有何建議?
趙錫軍:在當前收益趨于回落的階段,我個人覺得,大家應該把關注的重點放在風險控制方面。因為目前市場上機構的投研能力可能都差不多,沒有哪家機構可以獲取超過市場基準利率很高的回報。投資者自身的專業判斷能力也較為局限。這種情形下,就看誰能控制好風險,對機構和投資者而言都是這個邏輯。
聶俊峰:財富管理的本質是風險管理,但風險不可能被精準管控,只可能被分散和對沖。國內投資者需要突破過去的傳統認知,學習新的金融投資和新風險管理工具。與此同時,投資者應通過分散配置、長期投資方式,學習指數化和國際化的資產配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助理研究員謝軍渝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