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科創數據庫一共收錄了6976家公司。各省剔除研發投入未披露、科創連續營業利潤為負、羊都重大資產重組數據異常、中國ST公司等情況,各省最終進入科創評價和排名的科創有4206家。
這份“脫水”后的羊都中國企業科創名單,同時也是中國各省份科創領軍型企業清單,透過它們,各省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區域科創的科創不同特點。
北京的各省科創領軍企業,排名前十中有九家企業為“中字頭”。科創其中,第一名中國建筑研發投入金額達到460.74億元,領跑整個榜單。
中石油、中石化背后是能源,以中國建筑、中國中鐵等為代表的建筑行業代表,是老基建;以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為代表的新基建,排名正在逐年上升。
作為唯一上榜的民企,百度集團研發投入達241.92億元,研發強度高達17.97%,2013年布局無人駕駛,2019年發布文心大模型,希望在人工智能領域繼續大有作為。
與之相反,廣東科創領軍企業,排名前十中除了廣汽集團,其余都為民營企業或無實控人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排在第一的華為,研發投入金額高達1647.21億元,也是目前中國企業里唯一一家研發投入在千億元人民幣規模的企業,當之無愧的“遙遙領先”。
一直以來,上海給外界的印象都是高大上的金融服務行業,但其科創領軍企業前十名,制造類企業斬獲七個席位,包括汽車制造(上汽集團、蔚來、華域汽車)、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寶鋼股份)、醫藥制造(復星醫藥)、半導體(中芯國際)和通用設備(上海電氣)制造。
制造業在江蘇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上榜的十家企業里,九家都是制造業,而且是醫藥制造里舉大旗的。恒瑞醫藥、翰森制藥、金斯瑞生物科技,分別位列榜單的第二、第七和第八位。作為唯一一家上榜的非制造企業,藥明康德同樣屬于大醫藥行業的CXO。
在浙江上榜企業中,制造業占六個名額,覆蓋消費電子及電氣(2家)、汽車制造(2家)、儀器儀表制造(1家)和化學纖維制造(1家)。
同時,浙江非制造類企業的行業集中度極高——阿里巴巴、網易、恒生電子、完美世界均來自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隨著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制造業和信息技術產業的結合度越來越高,這兩大產業在浙江的發展也是得天獨厚。
湖南與湖北,兩個中部省份一直備受關注。
作為中國的重工業中心之一,湖北的鋼鐵、汽車等產業在全國范圍內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湖北2024最具科創力的前十企業中,東風集團股份以45.71億元的研發投入排名第一,這也是該指標湖北入庫公司的最高值;其次是研發投入44.52億元的中信特鋼。
湖北前十企業在2023年的研發投入合計達到243.49億元,占整體428.25億元的五成以上。其中貢獻最大的則是湖北優勢產業之一“光芯屏端網”,前十中有3家公司屬于通信傳輸設備業、2家為消費電子及電氣業、1家半導體公司三安光電,這6家的研發投入共126.69億元、平均值達到21.11億元。
湖南排在第一的是華菱鋼鐵,其在2023年研發投入達68.31億元,一家就占到湖南整體公司(353.73億元)的近五分之一。
相較于湖北,除了鋼鐵產業,湖南的工程機械、電子信息、軌道交通等產業更具優勢,分別有3家(中聯重科、鐵建重工、中兵紅箭)、2家(藍思科技、安克創新)、2家(時代電氣、時代新材)公司排進前十。
不同于湖北的“理工直男”,湖南的科創榜單中也有柔軟的一面。既有愛爾眼科這樣的衛生和社會服務行業企業冒尖,更特別的是,芒果超媒作為文化產業公司,也排到了湖南的第十位,在2023年投入4.19億元的研發、擁有近700名研發人員,其研發項目主要有視聽媒體服務平臺、虛擬拍攝生成制作、擬人化AI項目等。
安徽與重慶甚少被放在一起討論,但在近年的經濟數據中,這兩個省份卻有一個共同特點——新能源汽車。2024年前三季度,安徽汽車產量增長43.4%、其中新能源汽車增長82.6%,達110.8萬輛;汽車是重慶規上工業較快增長的主要支撐產業之一,增長25.9%,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1.3倍至59.43萬輛。
重慶2024最具科創力的前十企業,汽車產業鏈就有4家,包括長安汽車、賽力斯兩家整車企業,汽車零部件的力帆科技,以及汽車技術服務的中國汽研。長安汽車作為重慶最大的車企,正加速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 2023年研發投入同比增長58.64%至90億元;賽力斯緊隨其后,同期研發投入增長42.90%至44.38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8月,長安汽車與華為達成全面戰略合作,讓其有了更多可能性,也讓重慶汽車產業的未來有了更多想象空間。
汽車之外,重慶前十企業中還有3家醫藥企業,分別為疫苗領域的明星企業智飛生物和2023年6月登陸科創板、從事抗體藥物研發的智翔金泰,還有涉及醫藥、醫療行業的華邦健康。
以智能語音起步、在安徽“土生土長”的科大訊飛,位列安徽2024科創企業之首,雖不是省內2023年研發投入金額的最高者,但研發強度(研發投入金額/營業收入)接近20%,同時擁有近9000名研發人員,占比達到60%以上。
安徽2024科創企業第2-10位,有像科大訊飛一樣在安徽本土成長起來的企業,也有本土人才手創的企業,如陽光電源、國軒高科,前者創始人曹仁賢畢業于合肥工業大學,國軒高科的掌舵者李縝就是安徽人;也有依賴本地自然資源或工業基礎成長起來的銅陵有色、馬鋼股份、江淮汽車、淮北礦業、海螺水泥、安徽建工以及安徽合力。
近年,讓安徽、特別是合肥科創“出圈”的京東方、兆易創新、蔚來等企業并不在此列,承接這些公司生產制造基地的安徽,卻實實在在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顯示產業基地之一,成為了擁有整車、關鍵零部件、應用配套的完整汽車產業鏈的省份。
如果江淮汽車的科創區域排名和汽車行業排名能再往上一點,那就更好了。
說到招引,不得不提到西藏。截至2023年底,西藏共有22家上市企業。在西藏科創企業前十中,梅花生物、萬興科技、天陽科技、華寶股份、華林證券、靈康藥業等六家是從外地遷過來的。
從2016年開始,中國證監會為西藏企業上市開通“綠色通道”,在堅持“發行標準不降低,審核程序不減少”的前提下,對符合條件的西藏企業首發上市實施“即報即審,審過即發”,支持更多西藏企業上市融資。
這些外來企業因落地西藏而獲得了上市便利,同時為西藏地區創造了稅收,也帶來了新的投資。西藏的發展,還需要更多的資金、資源、人力、技術的流通,一起邁向更好的未來。
蒙陜甘寧交界地帶,別稱中國能源“金三角”。
以煤炭為代表的化石能源,為中國經濟的增長提供了穩定的能源供應,也給這些區域創造了現象級的“經濟神話”。但是,粗放式能源開發與發展、同質化競爭、資源浪費、生態問題接踵而至。
從內蒙古、陜西、甘肅、寧夏,包括山西、江西等資源大省的上榜企業來看,依托煤炭、金屬等礦產的采礦、化工、水泥、冶煉產業和依托農林牧漁的奶業、酒業等占據了大頭。
在“金三角”能源富集地帶,同時蘊含著豐富的光能和風能,我們也看到了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勢頭。
在陜西,隆基綠能以23分的科創得分優勢領先陜西煤業;在新疆,特變電工、新疆眾和、新特能源“一門三子”上榜科創企業前十,風電行業的金風科技、光伏行業的大全能源也名列前茅。
在寧夏,我們也看到寶豐能源這樣的化工行業的民企正在加大研發投入,2023年研發投入43.11億元,同比增長高達185.76%。在內蒙古,包鋼股份的研發投入也增至37.66億元,占到內蒙古入庫企業整體研發投入的四成以上。
在傳統產業之外,新興產業也在成長。比如,在山西的前十榜單中,有錦波生物這樣的生物科技企業嶄露頭角;在陜西,有鉑力特這樣登陸科創板的增材企業;在寧夏,有巨能股份這樣的工業機器人企業。
假以時日,待到更多更多元的產業代表出現在各地的科創榜單時,相信也是這些能源富礦們轉型成功之日。
2021年前后,多個省份提出實施“強省會”戰略,將資源和政策傾斜于省會城市,以建設一個實力強勁的省會作為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同時也帶來了產業資源、科創資源的集聚。
陜西、海南的2024科創力前十企業中,有9家在省會西安、海口;貴州、黑龍江、云南分別有8家在省會貴陽、哈爾濱和昆明。這其中有自然成型的聚集,也有“強省會”戰略實施的結果。
黑龍江最早在2017年就提出支持省會哈爾濱市建設,2024年全省45家入庫企業中約八成位于哈爾濱市;海南的集中度更高,31家入庫企業中,就有26家集中于海口市,占比達到84%。
對很多中部、西部、東北省份來說,做大做強省會,對外形成強勁的綜合實力,才能有機會與發達的省、市、區競爭。以陜西為例,盡管上市的光伏制造企業只有兩家,但其排在第一的隆基綠能,卻是中國光伏產業的龍頭,2023年77.21億元的研發投入,就占到了陜西入庫企業整體(191.84億元)的四成以上;再看貴州,前十企業中位于貴陽的4家分布在航空航天、半導體等新興產業領域,另有2家分布在汽車零部件產業,也刷新了過往人們對貴州經濟的刻板印象。
近年,“強省會”戰略因虹吸省內其他城市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而備受質疑,“發展省域副中心城市”成為與“強省會”并駕齊驅的區域發展戰略之一。兩種戰略方向實際都依賴產業的發展,而無論是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的培育壯大,還是未來產業的開拓,以企業為主體的科創,都將是其中最為強勁的引擎。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上海昊昌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