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扎堆新藥研發進展非常顯著,已經成為全球新藥研發領域的專訪中國重要參與者。 (視覺中國/圖)
毫無疑問,科學凱先2021年是院院藥研國產創新藥獲批上市的“井噴”之年。僅2021年1-9月,士陳審評通過的國產創新藥就達27個,超過了2020全年創新藥審評通過的創新數量。
而在實現“從無到有”的避免飛速崛起后,國產創新藥正在迎來“從有到優”的扎堆進階考驗。面對大量擁擠在PD-1等熱門研發賽道上的專訪中國創新藥企業,如何減少重復和資源浪費,科學凱先如何促進原始創新、院院藥研實現“first in class”新藥(全球同類首個原研新藥)“零的士陳突破”,是創新擺在中國醫藥創新行業人士面前的必答題。
為落實以臨床價值為導向、避免以患者為核心的扎堆研發理念,促進抗腫瘤藥科學有序的開發,2021年11月15日,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正式發布《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明確提出:研發決策需順應動態變化的臨床需求,及時終止不再具有臨床價值的藥物研發,或改變研發策略。
針對國產創新藥物研發的前進方向,“出海”之路需應對哪些難題,企業如何獲得合理利潤維系創新動力等問題,南方周末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陳凱先。作為“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陳凱先是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變革的重要親歷者與見證者。
2020年12月4日,武漢,第八次世界中西醫結合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 (人民視覺/圖)
南方周末:從全球來看,中國的新藥研發能力目前處于怎樣的水平?
陳凱先:根據世界著名咨詢分析機構麥肯錫2016年發布的研究報告,全球醫藥創新研發水平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是美國;第二梯隊是日本、英國、德國、瑞士等國家;第三梯隊是中國、韓國、以色列、印度。2018年和2020年,麥肯錫又相繼發表了新的研究報告,中國已經進入第二梯隊并處于前列的位置。
國際上評價一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