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正成為全球的科技核心競技場,金融之“活水”和“血液”能否及時澆灌科技之花尤為重要。金融技金進度
在2023年10月底召開的銀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科技金融被確定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融施自此,工圖科技金融的最快頂層設計和政策供給持續強化。2024年1月和5月,科技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先后發布《關于加強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的金融技金進度通知》和《關于銀行業保險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意見》,引導銀行機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銀行進一步加強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融施并持續優化科技金融風險分擔機制,工圖努力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最快6月,科技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扎實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金融技金進度工作方案》,圍繞培育支持科技創新的銀行金融市場生態,提出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工作舉措。此方案被稱為“科技金融施工圖”。
人行和各部門更在行動上給予真金白銀的支持。早在4月,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科技部等部門設立5000億元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首批7000家企業信息已推送至21家全國性銀行,貸款持續投放落地。人行在8月9日發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再次強調,要指導金融機構將更多信貸資源投向科創領域,設立服務科技創新的專營組織架構、專門風控制度、專項考核機制,提高專業能力。
肩負如此重任,科技金融主角之一的商業銀行是否戰略上高度重視并在資源上傾斜?哪些銀行專設了組織架構?哪些銀行的金融創新更貼合科創企業所需?
基于對科技金融監管政策和對商業銀行科技金融的長期持續跟蹤調研,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首度搭建銀行業科技金融榜指標評價體系,包括“科技型企業貸款客戶數量”“科創票據承銷與科技型企業貸款規模”和“組織架構與制度建設”三個維度及其對應的10個子指標。
在上述指標評價體系框架下,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數據、商業銀行2022年和2023年年報數據及其ESG報告(環境、社會及治理報告)數據為基礎,對43家銀行(包含42家上市銀行和系統重要性銀行之一廣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測算和排名。歷時4個月,制作“2024年金標桿——科技金融榜”初榜。
9月起,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將在此初榜基礎上增加或替換為銀行2024年中報數據并對相關指標得分進行更新,還將對被測評銀行進行深度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或線上調研。與此同時,將遴選相關領域權威專家組成專家評審團進行獨立評選。
在上述三類分值各占一定權重的基礎上,制作并發布“2024年金標桿——科技金融榜”。
商業銀行科技金融指標評價體系如何設計?依據是什么?
及時而巨額的長期資金,向來是顛覆性科創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活水和血液。在科創企業的全生命周期里,股、債、貸各對應不同時期的需求。
基于科創企業研發費用高和成果轉化周期長的特殊性,對高風險客戶“不敢貸”是商業銀行的正常商業邏輯。商業銀行應搭建科技領域專屬領域的有效識別系統,找準時機、創新產品和考核機制,并和生態伙伴共擔風險和共享利益,實現“敢投、敢貸”。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不良容忍度的前提下,保持貸款質量的穩定。
基于此,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從“組織架構與制度建設”“科技型企業貸款客戶數量”和“科創票據承銷與科技型企業貸款規模”三個維度考察銀行科技金融,并設置了相對應的10項子指標。
其中,“組織架構與制度建設”維度包含了“關于科技金融的組織架構”“對科技金融服務的制度性文件和考核辦法的發布情況”和“對科技型企業的單獨授信政策的出臺情況”三個定性子指標。這個維度反映銀行在科技金融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和完備度。慮及各銀行此項“基礎設施”尚處于起步階段,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給予該維度共計21%的權重。
與上述維度對應的指標尚處于建設和起步階段不同,承銷票據和發放貸款一直是銀行的重點業務,亦是監管機構要求銀行披露詳盡的板塊。“科技型企業貸款客戶數量”和“科創票據承銷與科技型企業貸款規模”兩個維度反映了銀行的“敢投、敢貸”程度,相關子指標均為定量指標。
如何為不同的定量指標設置權重?
基于數據所代表指標的重要性及易得性,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為7項定量子指標設置了15%、10%和7%等三個檔位的權重。與此同時,遵從弱化貸款規模基數影響和突出指標動態變化的測算原則,“科創票據承銷與科技型企業貸款規模”維度中的“報告期內新發放科技型企業(或科創企業)貸款平均規模”指標旨在考察各銀行新增科創企業客戶的貸款平均水平(指標值的計算公式為:報告期內新發放科技型企業(或科創企業)貸款平均規模=(當期科技企業貸款余額-上一期科技企業貸款余額)/(當期科技企業客戶數量-上一期科技企業客戶數量))。此指標分值越高,銀行新增科創企業戶均貸款額越高。
在上述指標評價體系下,遵循客觀、科學、透明和公允原則,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基于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數據、43家銀行的年報和ESG報告數據進行測算和排名。
43家銀行的科技金融表現如何?
科技金融榜顯示,43家銀行得分差距較大,分化較為明顯,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50分左右。從銀行類型觀察,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和農商行的得分均值分別為57.55分、45.73分、34.64分和31.95分。盡管整體呈現規模越大分值越高的階梯分布,但仍有一家農商行擠入榜單第十名。
與普惠金融榜類似(詳見《普惠金融榜:哪些銀行做到了“普又惠”?哪些銀行尚留大片空白?》),科技金融榜單中,六大國有銀行均進入前十名,體現了國有銀行在科技金融領域中的主力軍作用。但一家農商行躋身前十,這說明規模并非是銀行在科技金融建設領域的唯一優勢,差異化、區域化和特色化的金融服務在科技金融領域的作用不可忽視。
分維度觀察,在定性維度上,四種類型的銀行不分伯仲。這意味著各類銀行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均高度重視并付諸行動。細分3項定性子指標觀察,滬農商行、青島銀行及齊魯銀行均獲滿分,從而與兩家國有大行(交通銀行和工商銀行)在定性維度上得分并列第一。其中,滬農商行更憑此躋身榜單前十。
但在定量維度上,國有大行和股份行具有碾壓性優勢。兩個維度得分前十名者,九家為國有大行和股份行。
分解定量子指標觀察,國有大行側重于信貸資源供給,股份行更傾向于科創票據的承銷。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前四為四大國有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報告期內科創票據規模”前三名均為股份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和平安銀行)。
商業銀行“塊頭”越大,科技金融的能量越高?
科技金融榜顯示,在六大國有銀行中,中國銀行總得分最高,建設銀行次之,分列榜單第二和第三。交通銀行則與上述兩家銀行位居總榜單前五。
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在三個維度中的得分均在前十名。在“科創票據承銷與科技型企業貸款規模”指標測評中,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得分亦是43家銀行中的第三和第二名。
在被測評的10家股份制銀行中,招商銀行和興業銀行的2023年科創票據規模在43家銀行中分別位列第一和第二。借此數值,兩家銀行在“科創票據承銷與科技型企業貸款規模”這一關鍵維度上排名第一和第四,總得分進入榜單前五。與此同時,中信銀行亦因多個維度的不俗表現,進入榜單前十。
遺憾的是,尚有4家股份制銀行總分排在20名及以后。究其原因,這4家股份行的數據透明度較低。
相比于6家國有大行進入前十,個別城農商行躋身前十五名甚至前十名的現象更令人關注。“小個頭”有何特色?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發現,除在多個維度上得高分外,躋身前十五的三家城農商行在科技金融領域的描述有一個共同點:強調“特色化”經營。以滬農商行和北京銀行為例,滬農商行強調其豐富多元化的特色產品體系,并且正在嘗試“中長期授信期限+短期借據期限+年審制續貸”的授信機制;北京銀行強調其新增16家科技特色支行,并推出“創新積分貸”等特色產品。但大部分城農商行均因數據缺失而總分排名靠后。
城農商行“尖兵”與“落伍者”的數據透明度呈現較大差異:在2023年年報中,滬農商行和北京銀行提及“科創”和“科技金融”的次數分別為64次和24次,而成都銀行和貴陽銀行提及次數僅為10次和4次。
各商業銀行已在科技金融領域持續探索。
通過查閱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數據、43家銀行2022年年報、2023年年報和ESG報告,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發現,截至2023年年底,大部分銀行基本實現科技信貸增長、科創票據的承銷和針對科技企業設立的單獨授信政策。
但科技金融對于商業銀行而言仍然期待政策突破和生態圈的協同。商業銀行信貸的債權屬性決定了它對本金安全的天然追求。信貸政策的突破和不良貸款容忍度的提升及各項風險補償機制的有效運營,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商業銀行“敢貸”意愿。
打造科技金融生態圈和產業數字金融服務平臺或是銀行業建設科技金融的新趨勢。榜單前十名有4家不同類型的銀行,它們均在2023年年報中提及科技金融生態圈或產業園區的建設,以期通過全產業鏈的資金融通服務陪伴科創企業成長。與此同時,17家銀行在年報中均提及搭建產業數字金融服務平臺或利用數字技術全方位賦能科創企業的方案。由此可見,銀行業針對科創企業提供全方位、多角度和長周期的服務陪伴模式。
與普惠金融榜類似,大部分排名靠后的銀行在科技金融領域方面的信息披露完整度較低。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呼吁,各銀行應在財報和ESG報告中詳細披露科技金融領域的相關信息,提升數據透明度和外部可得性。
四川瀘州警方通報“一盲人按摩店女老板遇害”:嫌犯服毒身亡
2024年春節檔票房破60億元
中國石油原董事長王宜林被查
新春走基層|廣東交通大項目春節不停工!奮力沖刺“開門紅”
保潔員缺的,不只是休息室
除夕、大年初一旅客出行量如何?哪些城市是熱門目的地?春運情況一覽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上海昊昌機電設備有限公司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