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日月灣游客在海南萬寧日月灣體驗沖浪(新華社/圖)
2023年的不再邦11月,多多第六次來到日月灣。沖浪她想,烏托她應該不會再回來。日月灣
現在的不再邦日月灣,更像沒有整治前的沖浪三亞后海村,滿街都是烏托拉客的商販,問你要不要租沖浪板,日月灣玩不玩水上運動。不再邦沙灘上酒吧越開越多,沖浪橋下全是烏托擺攤的人,海灘上有不少主播直播唱歌,日月灣“謝謝大哥”與“朋友一生一起走”交替起伏。不再邦
日月灣的沖浪游客越來越多,被刺激起的價格驅逐著這里的常住人口。咖啡30元起步,最便宜的湯面也要15塊錢,海鮮最低88元一斤,電瓶車租金從原來幾十塊一天變成100元一小時,還要額外收2000元的押金。房租每年都在漲,2023年村里好一點的兩室一廳要2500元一個月。
這樣的高消費趕走了多多的浪人朋友們,這也是她不想再來的重要原因。
2021年的夏天,多多躺在度假酒店的大床上搜“三亞周邊游”,對她來說,完備的商業化同時也意味著千篇一律的無聊,她想找個新奇的地方。
她被一張照片抓住了,有樹,有海,天氣很好,幾位皮膚黝黑的浪人坐在高腳凳上喝著咖啡,旁邊立著幾塊沖浪板。“很chill,主要是氛圍到了,”多多拽著朋友,開了一個小時的車,來到日月灣。
膚色是多多區分浪人與游客的標準。走在路上,她看到了好多浪人,他們抱著沖浪板,膚色健康,“很帥,很野生”,到處彌漫著自由的味道。她還去逛了落日集市,攤主大多也是浪人,擺出自己做的手工飾品、收藏的古著,把果汁稱為“精靈藥水”。
他們彼此相熟,熱絡地擁抱,同樣對外來者友好,面對陌生鏡頭也會咧開嘴問好。很多人湊在一起,進行熱鬧又無聊的比賽:在滑板下墊一個圓筒,人站上去比平衡力。不遠處還有穿拖鞋的人進行立定甩鞋,比賽誰的拖鞋飛得更遠。走在路上,你要當心正在玩滑板的街頭少年、抱著長板的濕漉漉的浪人,還有不戴項圈的小狗。幾分鐘就能走完的集市,多多逛了三個小時。
這是她第一次來萬寧,一天分給神州半島,一天逛興隆,一天在日月灣沖浪、溜達。之后她又來了五次,不再迂回,直奔日月灣。
日月灣成了多多的世外桃源。在這里,她松弛了下來。比起長期生活的成都,這里天氣很好,總能見到大太陽,生活節奏更慢,跳街舞、玩滑板、下海沖浪,她總能碰到好玩的朋友。
第二年夏天,多多又回到日月灣,在這里談了一場戀愛。他們躺在沙灘上淋暴雨,感受雨滴帶來的刺痛。飯做到一半,一起跑出去看紫色的晚霞,男生紅色的頭發與天色融在一起,多多這輩子都不會忘。晚上去海邊散步、聊天,看星星。他們十分相似,那時的日月灣好像有這樣的魔力:把趣味相投的人聚在一起,過自由的日子。
現在“日月灣非常商業化了,整個氛圍都變了”。但這好像是景區的必經路,注定走向商業化,注定失去原住民,而被驅逐的人只能尋找下一個聚集地。
但日月灣沖浪勝地的招牌,似乎是支起來了。
2023年,日月灣,教練(右一)在指導游客學習沖浪動作(新華社/圖)
日月灣的沖浪故事還要從一個美國人說起。
2007年,來自加州的Brendan創立了“沖浪海南”,這是中國第一家沖浪俱樂部。那個時候俱樂部在三亞,但他們并不滿意三亞的浪。沿海南東線一路試浪后,2011年他們搬到了日月灣,并改名為“日月灣沖浪俱樂部”。
同年,33歲、已經是退休狀態的大山來到日月灣,向Brendan學習沖浪。第一道浪,他就沖了50米。他喜歡沖浪的感覺,很放空,家庭、社會、工作統統被拋在腦后,眼里只有浪和自己。海里經常只有他一個人,浪也綿長。
他花了三千多元在“日月灣沖浪俱樂部”買了第一塊沖浪板,但不到一周,俱樂部決定閉店。那時國內沖浪的人實在太少,即使是400元一人的教學價格,也無法維持店鋪的日常開支。那會的日月灣,經常停水停電,只有一家酒店和一家餐廳。
已經迷上沖浪的大山找Brendan商量,拿下了俱樂部的經營權。Brendan也留在了俱樂部工作。
這位以鋼材起家的商人也
2025-04-17 01:37
2025-04-17 01:22
2025-04-17 01:19
2025-04-17 00:32
2025-04-16 23:24
2025-04-16 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