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寶貝電影《失孤》原型郭剛堂歷經24年尋子成功,家個家庭之后,調研已經成家的認親兒子選擇回到買方家生活。圖為2010年6月6日,故事郭剛堂騎行貴陽尋子。寶貝 (視覺中國/圖)
在近年來越發多見的家個家庭“團圓”故事中,認親儀式往往是調研最激動人心的一幕。分別多年的認親親生父母抱著長大了的孩子痛哭,觀眾無不動容。故事但對于找回被拐兒童的寶貝家庭而言,認親儀式卻遠非大團圓故事的家個家庭結局,反而常常是調研另一個心碎故事的開端——現實遠沒有想象中圓滿,找到的認親被拐兒童,出于種種原因,故事不少不愿回到原生家庭。
2021年7月,電影《失孤》原型郭剛堂歷經24年尋子成功。之后,已經成家的兒子選擇回到買方家生活。郭剛堂在接受采訪時說,找到孩子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更有挑戰的開始。他表示會尊重孩子意愿,“只希望他逢年過節能一塊吃個團圓飯,照張全家福”。
也有家長在認親成功后,再次和孩子失去聯系。四川人桂宏正于2019年找到了丟失10年的兒子。兒子回家后,不愿和桂宏正交流,還把他拉入了微信黑名單。考慮到孩子的學業,無奈下,桂宏正又把孩子送回買方家。
從事地理學研究的西北大學教授李鋼和他的學生,從2015年開始,通過和5名已認親的被拐兒童(認親時已成年)的訪談,試圖理解被拐兒童的不同選擇。在他們于2021年3月發表的論文《被拐兒童生命歷程變遷與原生家庭融入研究——基于尋親成功案例的實證》里,將融入情況分為了三種類型:主動融入型、自主選擇型和猶豫隔離型。在李鋼的調研里,成年被拐者主動融入原生家庭的案例很少,他估計,這一類型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我目前接觸到的屈指可數”。
“很復雜。”李鋼說,孩子的回歸意愿會因自身性格、個體經歷,“養父母”和原生家庭情況等因素而不同。在他看來,情感的融入是個漫長的過程,不妨多給雙方一些適應的時間。
近日,南方周末記者就相關話題和李鋼進行對談。
南方周末:怎么關注到拐賣兒童犯罪這個領域的?
李鋼:我的學科背景是地理學,下面有人文地理學的分支,其下又包括犯罪地理學。最初關注到拐賣兒童犯罪是在2011年,微博上的大V和網民們自發發起了打拐行動。當時我檢索相關信息,發現拐賣兒童犯罪的獨特性在于跨地域,跨省甚至跨國的,所以一開始是從地理學的空間角度,來研究這一犯罪的地理特征。
南方周末:地理空間的研究外,怎么又開始研究認親成功后,被拐兒童的原生家庭融入狀況?
李鋼:我做田野調查時參加過公益組織舉辦的尋親大會。有一次大會上,有十幾個家庭認親,他們在臺上都非常激動,抱在一起,哭得稀里嘩啦。下了臺,我無意中聽到有個孩子跟母親講,“我還要回去上班,過年了再回來看你”。臺上臺下的反差強烈,這個場景對我的觸動很大。
2025-04-17 01:32
2025-04-17 00:44
2025-04-17 00:42
2025-04-17 00:33
2025-04-17 00:17
2025-04-16 22:48